

浙江大學傅衍教授到銀發牧業交流指導工作!
4月14日上午,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動物科技系、沃森基因組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傅衍教授,到銀發牧業總部交流指導工作,我公司王董事長和部分高管、育種團隊參與了交流。
傅教授介紹了國外的育種機構及組織,根據對國外種豬公司的一些直接(通過任職及介入研發)或間接(通過交流)的了解,他覺得國外大公司的育種戰略和技術發展對我國豬的育種有如下啟示:
1、性能測定很重要,不光傳統的育種值估計需要大量的表型數據,性能測定也是分子標記應用及基因組育種的基礎。
2、發現標記很重要,如何應用標記更重要。我國在尋找候選基因及分子標記方面做了許多工作,發現了大量的標記,但標記應用于育種實踐的卻很少。氟烷基因除外,這是一個80年代就開始使用的主效基因。
3、在積累了大量的表型及有了大量的標記后,性狀的連鎖分析、生物信息學及統計學的經驗成了決定應用的關鍵,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還很有限。
4、我國傳統育種的瓶頸是性能測定少、有系譜聯系的表型數據積累少;我國分子育種的限制因素也還是用于連鎖分析的性狀表型數據太少、數據的質量太差、帶有表型信息的DNA樣本太少。
5、體型有意義、但性能更重要;背膘厚推測瘦肉率有意義、但實際的瘦肉量更重要(如CT測定),更何況我國用于計算瘦肉率的公式是二十多年前來自于國外的,已不夠準確;直觀的性狀有意義、綜合的經濟效益更重要;單個性狀的改進有意義、終端產品價值的提高更重要。也就是說,遺傳改良的結果要讓養豬人感受到,在其它因素(如管理、健康、飼料、人工成本及市場等)不變的情況下,年遺傳進展帶來的是更多的錢。既要讓每頭母豬更賺錢(如年斷奶頭數增加、每頭斷奶仔豬成本下降、母豬死亡率下降等),也要讓每頭商品豬更賺錢(通過生長速度提高、飼養天數減少、料肉比改進、屠宰性能改進、胴體增加等)。參考PIC公司的遺傳改良速度,育種帶來的商品豬的提高為每年增加2.45美元(約15元人民幣),在母豬則表現為每頭母豬每年提供的出欄豬頭數增加0.58頭、出欄豬公斤數每年增加116公斤(上市體重也在增加)。
6、聯合育種很重要,但緊密的遺傳聯系是關鍵。在我國,疾病的風險、種豬場之間的競爭關系制約了遺傳聯系的建立,也制約了聯合育種的開展。
7、基因組評估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在奶牛上的應用已很廣,豬育種上的應用也已開始,并且通過填充技術(Imputation),使測定成本大大下降,實際應用已經成為可能。我國也應該開展著眼于應用的基因組評估研究,使我們在分子育種上能迎頭趕上。
隨后傅教授針對我公司的實際情況,和在場的育種團隊進行現場交流,針對美系、丹系種豬如何雜交育種進行了深入探討,使大家都獲益匪淺。
相關產品